顺盈平台|江南词典
顺盈娱乐平台注册报道:
河流对于一个世居江南的水乡人来说,河流并不陌生。河流就是道路,河面上的船只就是一只只巨大的鞋子,它们共同构筑了远方、梦想和未来。对河流的观察一生中必须经过这样三个时期——泳在河中央、站在岸上以及飞翔在河面。在水乡长大的少年,不约而同地都曾钻入一条具体的河流(如同用一条棉被蒙住身体)去做梦。河流像丝绸一样曾经温柔地缠绕过我们的身体。但是,当我们的身体某一年离开每天亲近的河流,站在岸上而不再痴迷在水中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已经没有了翅膀。我们开始了艰辛的陆地上的生存。等到童年时代的河流再次在生命中出现,我们的心灵飞翔在高处,看到的大地不过是一片桑叶,而自小熟悉的河流,却依然是一条条饱含生命汁液的经脉,在大地上流淌,供给大地上的生命以生生不息的营养。这样的观望,我们才真正理解了河流存在的意义。一个水乡人,一生都在渴望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和认识这样一条河流。首先,河流提供给我们一个空间——国土的空间以及心灵的空间。河流从每家每户的大门口出发,通往所有我们想要去的地方——无论是远方的亲戚、吆喝连连的小镇还是令人浮想联翩的京城,河流都可以将你的愿望送达。我们每个人都曾以自己的家园为圆心,以一条河流为半径,规划着自己的未来,随时随地准备着出发,去探寻一个河流一样不断延伸的未知世界。我想,我的空间概念一定是河流教给我的。河流不断将我的心灵拉大,不断地用惊奇奖赏我的童年。一条流经我家门口的小河甚至成了丈量远方的一把无限的皮尺——随着我年龄的增大,这把皮尺的尺码也不断地拉长。直到有一天,河流由空间的概念转换为时间的概念,世界不再给我惊奇的享受。伴随着河流的流逝,我的忧愁逐渐增多——当河流作为绵长的时间出现在我的意识中的时候,我已经从远方回到了自己的心灵,回到了对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的思考之中——我想,中国人对时间的最初的认识一定来自于河流。是大地上奔跑的河流,让先哲们对看不见的时间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流逝是多么无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干多年过去了,孔夫子的感慨言犹在耳。孔夫子或许不是第一个将水流与时间联系起来的人,但是,他却是把这个问题说得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哲人。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宇宙中的紧张感和紧迫感。因了这一声痛楚的长叹,河流与时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钟表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间在大地上的一个清晰的投影,就是大地上一只只巨大的针脚——随着它的流转,万物生长,沧海变成桑田。船对于远方来说,船就是一只巨大的鞋子,风的脚穿上它,在水面上健步如飞。船的路是世界上最明亮、最平坦的路,但是处处充满着深不可测的旋涡。也许,船就是一条浓缩的路,是路上一个平移的标点,是一个可以携带、可以藏身其中的驿站。船的形状宛如一只打开的翅膀——对于翅膀而言,风是磨砺它意志的一个老朋友。或许船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想飞的梦想,为了遥远的彼岸——无论地理上还是心灵上的。船划行在江南八百里水乡,与马车、轿子、汽车、火车……共同构成了大地上移动的风景。船是一个奔跑在水面上的动词,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奔跑足以构成它简单的一生。船有时候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带着远方归来的满足,带着刚刚卸下的不安分。难得宁静的船,喜欢在河港温柔的怀抱里讲述它离奇的故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喜欢听船的故事——辛巴达航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明朝张岱讲述的夜航船里那个伸脚的小和尚……它们都和船有关。这样的一只船,是探险,是悲欢离合,是民间智慧。在一个慢腾腾的时代,一只船就是一个孤寂的小宇宙,就是一次餐风饮露的水上旅行——其间充满了新鲜的发现。其实船的实体简单到可以仅仅是一根挖空的木头——而这,才是人类最初发明的原始的船——独木船。人类最后的一刻也和船有关,也是一根木头(如绍兴印山越王大墓),或者是用几片木头拼凑起来的——一只普通的棺材(船)。船带着我们,使得我们在水上的行走成为可能,使得我们在开辟了荒野荆棘之路后,又开辟了一条情意绵绵的水上航路,一条梦幻般的道路。在水面上,船的嘴唇和浪花的牙齿唇齿相依——船载着一种诗意的生活,以便让我们从容打量流经船舷边的旧时光,打量我们的灵魂是否像曾经的水面一样纤尘不染——而其间最优雅的那个姿势无疑属于我的隔壁邻居丰子恺——挑选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带着黄酒、艺术和闲散的时光,雇一条简陋的小木船,从古镇石门湾的接待寺上船,一推一拉,吱嘎吱嘎,一路吟唱……船摇过崇福、长安、塘栖……进入杭州——啊,一条船可以和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致让新世纪里频繁坐中巴上高速进出杭州城的一个诗人生出嫉妒。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加速度。船的速度对应着袅袅沉香,沙漏计时的幽暗沉静岁月,船构成了一个缓慢但是从容的时代,就像今日汽车构成了一个奔驰的时代一样。船是千百年里飘行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常见意象。船与水互相印证彼此的活力,它们的步调曾经那么一致,共同书写着江南的梦幻篇章。最近20年,当船退出一条条河流,当它们作为一个修饰河流的形容词,摆在博物馆里,作为过去水乡生活的见证而被搁在岸上,一遍又一遍被陌生人用他们的惊讶油漆一新,一只巨大的活生生的翅膀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标本——甚至连养育它的河流也毫无例外地被高挂了起来。梅雨梅雨是压在江南的一个冗长而阴郁的韵脚。说它冗长,是说它的时间跨度每年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个月里,它完全遮蔽了春天这首诗歌应该具有的明媚的内容:越来越明亮的光线不得不让位于密集的细雨,越来越清晰、翠绿的大地不得不让位于每天黏乎乎的郁闷。说它阴郁,是说它在整整一个月里,可以一直板着脸,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教训着庞大的春天——它把原本翠绿得令人心醉的春天像一件过时的衬衫一样顽固地压在了红木箱底。梅雨一般都不大,它不爽气,不大方;它粘连,它小气,它以密匝匝的网状结构笼罩你。梅雨也不是一种响亮的雨,不会像夏天的暴雨那样畅快,那样前赴后继,赶集似的奔向一个目的地,顺便还带着雨滴与雨滴的肌肤碰撞发出的惊叫声。可怜的梅雨须抱成一团才会发出轻微的声音——这声音,又沿着墨色的瓦楞或绿油油的叶脉一滴一滴淌下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词)从黄昏滴到天明,从月头滴到月尾,从让你满心欢喜到滴得你浑身不自在,梅雨就有这个耐心。隔着木格子窗听梅雨的裙裾移过江南广阔的平原,极像听到病床上的美人凹陷在无可奈何的青春里呼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叹息。梅雨季节,雨声滴答、缠绵、暧昧、固执,这些都成就了这个江南独有的韵脚的韵味。或许正是受其声音的蛊惑,历代少不了有大才子为它抛掷心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不知道有多少诗人以满斛的清词丽句给黄梅雨季滋生的忧愁做过多少美丽绝伦的注脚。在这些略微阴沉的韵脚的鼓励下,江南万物连同人的心情都沉浸在一片巨大而阴暗的氛围中——“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太阳,在她的黄房间里抱窝不出”(沃尔科特诗);白粉墙上开出了点点霉斑,空气中洇染着过多的水蒸气,少女们对着满架的衣裳发呆。倒是小草们已经暗暗地发展壮大到了一个军团的规模,在等待着一次攻城掠地的厮杀。梅雨时节,无论万物、天空,还是人的心灵,都可谓霉斑点点,故梅雨的别名是霉雨——这霉天霉地的雨啊,偏是落在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又酸又甜的杨梅,水津津红艳艳紫嘟嘟的杨梅,不知不觉熟透了,忽一日在小巷口叫卖开了——滚圆一如心底里涌起的怜爱一般的梅子,在梅雨纺织而成的一张忧郁的巨网里,开始酸我们的牙齿,酸我们的心灵——我知道,所有的爱情和往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发芽的。瓦瓦是江南的黑眉毛。在一个优美的弧度里,江南的娟秀,江南的妩媚,随着木格子花窗里一个眼神的流转,江南的性格就在高处的一片瓦楞上一览无遗了。粉墙黛瓦,原本就是江南的老底子,江南的主色调,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变更过。黑与白,再加上大红,就是民间江南一年四季的脸色。瓦的黑眉毛,配合着白粉墙那张光泽细腻的脸,就显现着一种古老的朴素——这种朴素庇护着幅员辽阔的水乡的居民。这样的色调最是适合回忆——江南也只有在回忆中才容光焕发。眼前的江南,这道弯弯的眉毛在一种怪异的时尚中已经被拔得差不多了。江南只剩下一堵单调的白粉墙,仿佛是民间文化近一百年里受尽惊吓后的一个惨白背影。没有瓦的江南,还算是江南吗?江南的瓦,就是标有江南日期的一个邮戳。老底子江南的瓦,是土窑里用稻柴烧制出来的。我小时候,为了一点微薄的报酬,曾去大队的土窑上劳动——扒开码得整整齐齐的瓦面上的稻柴灰,我将它们自土窑里取出,搬到场地上。这是我与瓦有过的最亲密的一次接触。我得感谢江南的瓦,感谢那些瓦的碎片。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是相伴着一堆碎瓦片长大的。我家门前不远处,有很大的一堆碎瓦,据说是开挖河道时堆成的,平时,这堆碎瓦成了我玩乐的对象。我将它们一片片取出,对着平静如镜的水面一一削去。瓦片跳跃着前进,水面上顿时出现一连串的波纹。这种游戏乡下叫做削水漂——我玩削水漂玩出了精。长大后,在城市里,我看到成人的另一种削水漂方法,并由此发明了一个隐喻,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某个地方,没了,就说打了水漂——看来,玩乐也是有它一成不变的主题的。且说这一堆瓦片,也让村里的蛮横少年吃足了苦头,他们时常成群结队来欺侮小他们几岁的我。更多的时候,我捡起这些碎瓦片当武器,奋力掷到他们的脑袋上……对于瓦,我因此有了一种本能的亲近,因为它曾经庇护了我孤单的童年,捍卫了我小小的尊严。时间渐渐地远去了,仿佛那些碎瓦片,沉到了水底,又被淤泥覆盖。但是每到梅雨季节,我仍会对着镶嵌在天空里的一片瓦楞发愣——黑色的瓦楞上不时会看到颤巍巍的小植物——这就是瓦楞花,纤细得须凝神才能看清楚,孱弱得仿佛是诗人呼出的最后一口精气,风一来就会吹走。还有,长夜漫漫的日子,雨滴聚集在瓦楞沟里,形成江南的檐雨。檐雨滴答,孤寂的神经被一条怯生生的水线拎着——这情景,这声音,如果让嘉兴南门东米棚下的赢弱少年朱生豪看到,听到,怕又要做梦,又要失眠——“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如今成了两人合葬墓的墓志铭)檐雨清脆的滴答声,徒增少年的孤寂。现在好了,这样连成一片的瓦楞在江南已经见不到了。雨声已经没有了依傍,不知道一位罕见天才的孤独还在不在,不知道那根失眠的神经是不是还垂直在天地之间。我有时候会傻傻地思量:没有了瓦,寒冬腊月里,江南的白雪下到什么地方去呢?天上的雪,原是为了瓦在地上千年的等待应约而来的。瓦于我,是一份眷恋。瓦与雪,一黑一白,共同构成了江南最初的诗意——或许还是最饱满的诗意。弄堂弄堂是时间这把铁锹固执地挖向空间的一条通道,是躺在地上的一口井,不过井水早已经干涸。弄堂的左右两面是青砖砌就的白粉墙,透过坚硬的白粉墙,是歌哭生聚、仍将绵延下去的日常生活。给弄堂垫底的是平平仄仄的青石板,青石板上的凹痕和蚀迹是岁月来过又离去的见证。这是弄堂的三个现实主义的方面,这三个方面为弄堂赢得了古老和幽深的美名。这也是三张沉重、盛衰交替、岁月沧桑的脸孔。但是且慢,弄堂还有极其浪漫主义的一个方面——它的顶部是蓝天,是想象力飞去的空阔和苍茫,是心灵翕然张开的一个去处。正是有了这浪漫的第四个方面,弄堂的性格变得复杂起来——既有了阳光的朗照,也有了雨雪的滋润;既有了宝石般耀眼的蓝,也有了遗老般的阴郁。在一条小小的弄堂里,一个立体的江南就这样横躺在你的面前了。在弄堂里,追逐一只狗是一桩有趣的事情,俗语说“狗急跳墙”,可是,弄堂两边的墙太高了,再强壮的野狗都无法跳得上去,狗就只好向前猛冲,身体、尾巴都绷得笔直笔直。狗的头却不断地弯向后面,在惊魂未定的逃窜中,恐惧地回过头来打量追它的那一个地煞星。与狗在弄堂里绷得笔直的恐惧不同,猫却是另一种经常在弄堂口出没的动物。猫可以轻松地从一堵墙蹿到另一堵墙,猫总是优雅地左右瞧一下,身子往后一缩,就“嗖”地一声冲过横在面前的长弄堂。倘若猫和狗在同一时间里一纵一横穿过弄堂,那真是有趣的现象。不过,这场景比九大行星运行到了同一条直线上恐怕还要来得稀少。在弄堂里,最活跃的当然要数风——每一阵吹来的风,总是或快活或悲哀地呜叫。风在弄堂口拐弯,风仿佛在提醒并告诉人们,它的存在并不全是虚无的。不独是风的声音,弄堂里,所有的声音听起来都有一点狭长——大概是声音也懂得了谦让。然而弄堂偏是制造各种声音的地方。一年365天,它被各种各样的声音灌满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弄堂最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了——一阵狗吠,一声猫叫,劈柴生煤炉的声音,捣衣声,呼儿唤女声,小竹椅吱嘎吱嘎的叫唤声,女人的高跟鞋笃笃轻敲着青石板的叩问声,那是生活里各种声音的聚会。当然,弄堂里可能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阳光在静静地吸收木格子花窗上的潮气,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榻里打发他多余的辰光,只有带着霉迹的青苔在默数时间的流逝……只有——白粉墙上风剥雨蚀的小青砖露出一个调皮的玩笑,缕缕炊烟捎给苍穹一个沉默的问候……稻草垛深秋,收割后的水田,有点荒凉。水田里,唯余一片伤口般的稻根,等待着在以后的时光里静静腐烂。往年的时候,我会带上一个自制的竹篓,一把铁锹,去干涸的水田里挖泥鳅。这个季节的泥鳅出奇的肥壮,算得上是餐桌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这个时候的水田里,还有一样奇异的景观,是我最最乐意看到的——农人将稻子脱去谷粒后,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稻柴,小山似的堆成一堆。光秃秃的水田里,这些零零落落的稻草垛特别醒目,仿佛大地上的一个个句号,一个个惊叹号,预示着农忙季节已经结束,土地进人了休眠的阶段。这稻草垛的搭建还是有些讲究的,一般按着一个圆圈依次垫高,要搭得滚圆而且结实。顶上,一律制作一个伞形的尖顶,便于雨水往下流。此地的稻草垛,大多凭空矗立在田野里,在浓雾弥漫的时日,颇有点像神话中的小木屋,有着别样的风味,特别惹人喜爱。但是,如果一路往南去,走到江南以南,就会看到稻草垛的搭建又有些不同了。有人告诉我,南方的农家喜欢攀缘着一根电线杆或者一棵并不十分粗壮的水杉树搭建,这样的稻草垛还真有点儿傍大款的意味。远望经霜的小水杉,仿佛稻草垛头上刚长出来的一簇新潮的头发。紫红色的头发,在风中飘拂。不过,我仔细一想,便明白那样搭建的原委了。南方风大,稻草围着依傍之物,大致不会坍塌。而我们这里,冬天很少起大风,就不用费力气挪动成堆的稻草,哪儿方便就可以搭在哪儿。稻草垛是农民劳动之余的结果,是他们无意中用最普通的材料创造的一个“造型艺术作品”。当然,它们不像沙滩上一座座有明确创作目的的沙雕,是经过艺术家缜密的构思之后创作的。稻草垛纯属农民即兴之作。农民创建它们的目的要原始和朴素得多。它大概是游戏精神和实用美学的结合。稻草垛随意地撒落在干涸的水田里,唯其随意,便越发显得自然,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在荒凉的田野里,它们就像一个个原始的图腾,在大地上显现着——沸腾的劳动冷却之后的一个奇迹。稻草垛矮矮胖胖,远看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农民,穿着棉衣棉裤,双手相拢在袖管里,在阳光的漂洗和雨水的浸淫下,一派随和安详、忍耐知足的模样。我喜欢稻草垛的形状、颜色,以及安稳地蹲伏在大地上的那个壮实的姿态。它让我想起绵延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个温暖的音符。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像莫奈一样的艺术家,可以花上整整一天以至一个月的时间,在各种光线里打量一个稻草垛,直到它从这个具体的稻草垛里抽象出来,成为永恒之物。顺盈平台
顺盈娱乐平台注册:www.so2348.com
顺盈娱乐平台:www.so2348.com
上一篇:顺盈平台|蓝调,淡淡的清冷色
下一篇:顺盈娱乐平台注册|小鸟飞进了教室